窮就算了,為啥我們還越來越忙?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8-24 08:54 點擊量:4414次
70歲的時候,你可能還要像現(xiàn)在一樣工作:每天碼著字,敲著代碼,做著PPT……
100年后(也就是2030年),人類會因為無所事事而煩惱。
他給出的理由是,隨著生產力的發(fā)展,人類每周只要工作15小時,就可以徹底擺脫貧窮。也就是說,在凱恩斯看來,10年之后,我們這一代人每周只要工作5天,每天工作3小時。因為我們現(xiàn)在所面臨的問題,不是每天要不要工作3小時。
這其實是一個很吊詭的問題。
既然科技一直在進步,機器在不斷地取代人工,但為什么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忙?從上世紀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,美國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兩倍以上。勞動者只需一半時間,就能創(chuàng)造出40年前的全部財富。那么把8小時工作制,縮減成4小時,這不是很正常嗎?上世紀90年代,美國人居然迎來了“過勞時代”,工作時間每天還增加了2個小時左右。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就率先迎來了“過勞時代”,并領跑全球。我們常說的“社畜”一詞,就來自日本上班族對自我的嘲諷。事實上,二戰(zhàn)之后,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,很多國家的勞動時間確實開始縮短。但奇怪的是,這種趨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(xiàn)了逆轉。幾乎所有的發(fā)達國家,員工的勞動時間都突然開始增加。▲美國全年工作時間的變遷?(1967至1996年)不久之后,很多發(fā)展中國家也后來居上,把日本、美國等發(fā)達國家遠遠甩在身后。比如說,進入到21世紀后,中國香港、中國臺灣、印度、泰國、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(qū)的每周工作時長,都超過了45小時,比發(fā)達國家中工作時間最長的日本都要長。有數據稱,有超過30%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,有近10%的人超過60小時。科技在發(fā)展,生產力在進步,可我們并沒有享受到什么歲月靜好,伴隨而來的,只是各種壓迫下的茍延殘喘。就是說,我們發(fā)明的工具,本來是為了提高效率的,但是越往后,卻發(fā)現(xiàn)越阻礙效率。打個比方,在過去,我們給領導或客戶作報告,往往只要準備一份簡單的手稿。但隨著1990年PPT的面市,我們開始把它作為重要的工具。原本只要花一小時就能完成的手稿,現(xiàn)在我們可能要花一天時間來做PPT。所以每一個熬夜做過PPT的人,大概都罵過這款軟件。當初我們發(fā)明汽車,是為了節(jié)約時間。比如說,一款汽車每小時可行駛50公里,而步行每小時只能走5公里。假如你年薪20萬,而這輛車也需要20萬,那么你就要為這輛車整整工作 1 年。當然,這還沒有算上你為了找停車位、支付保險、維修保養(yǎng)、汽油費用和罰單,而花費的大量時間(這也涉及到消費主義的問題,后邊會談到)。實際上,現(xiàn)在汽車的真實平均速度每小時還不到6公里。現(xiàn)在你還覺得汽車節(jié)約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嗎?汽車不僅在消耗消費者的時間和精力,同時它也在消耗生產者的時間和精力。據2015年的數據統(tǒng)計,僅福特這一家企業(yè)就擁有19萬員工。這些員工原本可以為全世界種植玉米、小麥,可以養(yǎng)活上百萬的人,但現(xiàn)在他們卻在拼命地設計,生產和銷售汽車。所以,很多科技產物乍一看是為我們節(jié)約了時間,但結果往往背道而馳。工業(yè)革命時期,工人們?yōu)槭裁匆獡v毀機器?因為機器是工人的假想敵,它們只干活,從不討價還價,也不會去搞什么罷工游行。不過當時的工人有個誤解,他們老覺得機器會搶走他們的飯碗。事實上,自從工廠引進了大機器生產,工人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。因為一旦實現(xiàn)機械化生產,很多工作便不再要求工人有熟練的技能。也就是說,普通工人以前還能靠力氣或者是手藝和老板討價還價,現(xiàn)在不行了。在影片《摩登時代》中,卓別林每天只要干一件事——把螺絲擰緊。也正是從那時起,工廠開始大量招聘女工和童工,他們每天可能要工作12小時,勞動強度大,薪水卻很低。
電腦象征著后工業(yè)時代的到來,它消除了千篇一律的勞動,使我們都成了腦力勞動者。
但后來他們卻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整天敲鍵盤的女事務員,她們的工作和在工廠做組裝一樣單調乏味。工業(yè)革命時期,大機器把工人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(yè)性勞動者。現(xiàn)在,電腦又把白領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(yè)性勞動者。
“入職以后,公司給每位員工發(fā)了一臺電腦,表面上是每人擁有了一臺電腦,實際上是給每個電腦配了一個人?!?
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,每臺電腦前面的座位,和生產線上的機位沒啥不同。而如今爬在格子間里吭吭哧哧做ppt的那些人,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也沒有本質區(qū)別。是的,勞動者就是為生產工具配套而生的,無論生產工具怎么變,這個底層規(guī)律不會變。只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(fā)展,當下的生產工具有所不同了,他們還不斷打破著私人時間和工作的界限。一位新浪的程序員休假回家結婚,人家正舉行婚禮呢,結果新浪微博的服務器癱瘓了。亞里士多德說:“大自然厭惡真空?!?/section>我們本來期望它們更高效的解決問題,然而,于此同時,我們的邊界也被打破了,最終成為了吞噬我們時間和精力的無臉怪。一個電影院,本來大家都坐的好好的,前排的觀眾,突然站了起來。你勸,他也不聽,于是你也只能站起來,你后排的觀眾也因此只能站起來,最后,全場觀眾都無奈地跟著起立。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現(xiàn)了,明明屁股底下有座位,大家卻都不能坐下,一個個杵在那里,仿佛一個個沙碉......這個就是“內卷化”的通俗解釋,這是在上世紀60年代,人類學家吉爾茨提出的概念。意思就是,在某些局面中,大家都在為超過別人而努力,但到頭來,所有人都累到筋疲力竭,但整體利益并沒有提高。現(xiàn)在很多人忙成狗,把996當成標配,和“內卷化”有分不開的關系。假設有個10人的程序員團隊,老板1個月一共發(fā)工資10萬,每人工資水平差不多,大家每天上班8小時,準時下班,其樂融融。其中一位想多賺點兒,于是開始每天加班1小時,多做了一些工作。老板看在眼里,記在心上,向大家宣布以后,工資總額不變,要根據每個人的表現(xiàn),來績效發(fā)放工資。于是這位積極的程序員,每月能多拿一些,然而,這意味著其他人都少拿了......最后呢?大家你追我趕,每天都加班2-3個小時,但每人的工資,還是最初的那么多。
“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板,而是其他愿意996的人”。
我知道,你此時一定想罵老板臥槽無情,利用群眾斗群眾,其實他們往往也是“內卷化”的犧牲品。我們可以腦補上面那個程序員團隊的老板,本來做著一款小眾軟件,挺滋潤,可是被某個互聯(lián)網巨頭盯上了,利用體量優(yōu)勢復制加改良。所以,在內卷化下,很難有真正的贏家,但是全體卷入者都在默默的承受著代價。我兒子小學畢業(yè),升到了一個不錯的初中,在有心人的建議下,我去找了一家知名的輔導機構。“你知道,3年后,深圳中考升學率只有38%,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接受輔導,就能超越62%的人嗎?”
“您兒子是XX小學XX班畢業(yè)的吧?您看啊,他們班的李某某、張某某、袁某某、朱某某……都報名了。”
這時我才意識到,原來所有人都在為38%的升學率而竭盡全力。這簡直就是“軍備競賽”,大家都筋疲力竭,孩子累,父母也累,但卻沒有人獲利。而且,倘若“某水”中學,再來個跨界攪局,情況可能就更糟糕了,你不得已要參與這場戰(zhàn)爭。“我本無心偷跑,是他們把起跑線往前挪了......”你說大家能不明白,現(xiàn)在補習的玩意,將來沒啥球用嗎?誰不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,誰不想少花點錢和精力?但是為爭奪那點有限的資源,大家也只能甘心淪為內卷化中的一個個傀儡。《飽食窮民》中講了一個小故事,故事雖然發(fā)生在20年前的日本,但是和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困境很相似。一群長期在職場中的人,因為感到焦慮,在別人的介紹下參加心靈咨詢團體尋求慰藉。比如說,他們會向眾人講述自己最隱秘的各種經歷,或者大家在黑暗中一起陷入回憶,然后很多人哭了起來,周圍都是抽泣的聲音。雖然要花費他們幾十萬日元,但他們覺得值,因為活動似乎讓他們的心情變好了。在中國也曾風靡一時,價格昂貴,號稱是當代中產及偽中產的韭菜收割機。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,這只不過是利用環(huán)境和集體的影響,給人一種心理依戀,讓你在那段時間有種特別的體驗。相反,你還要付出很多金錢,以及無法衡量的時間精力成本。《飽食窮民》中有大量類似真實故事,告訴我們消費主義是如何套牢我們的。最終淪為了無需為溫飽發(fā)愁,卻依然陷入窮忙、被債務纏身的人。每每我寫到有關消費主義的文章,都會有人提出反對,說,賺錢不就是用來消費的嗎?其實消費主義比消費只多了兩個字,但卻完全是兩回事兒。所以,“消費主義”就是一種一切以消費為中心的價值觀構建,讓你以為所有的快樂都是建立在消費之上。鮑德里亞在其經典作品《消費社會》中,有一個聳人聽聞的觀點:比如,你是一名職場女性白領,可以自由選擇發(fā)型、包包、服裝,以及各種化妝品、護膚品。但是,你沒權力選擇你媽媽年輕時穿的“的確良”花裙子。你若執(zhí)意要穿,必然受到所在群體的白眼和排斥。為了迎合你所在或者喜歡的群體,你必須要用相應的消費品來響應。商家也會創(chuàng)造各種具有身份感的產品來套牢你:
然而,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張?zhí)摷俚耐ㄐ凶C,只是為了讓你滿足某種身份的想象。原始社會中,我們依靠個頭的大小,力量的多少,誰跑的快等顯性的特征來定位自己在群體里到底是個強者,還是個弱者。但在現(xiàn)代社會中,這些“原始指標”失效了,我們必須通過新方式來標榜自己的社會地位。商家們很懂得這一點,通過各種辦法,讓“消費能力”成為大家心中的硬指標。?
背正品LV的,瞧不上背高仿LV的,但背正品LV的,又打不進背愛馬仕鉑金包的貴婦圈子;
于是越來越多的人,為了這種虛假的指標,日復一日,拼命工作,最終卷入到了過度勞動的循環(huán)里。我們想得到的東西太多,但我們可以燃燒的青春和生命卻太少。于是,我們像是一個陀螺,在欲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的旋轉。
而疲勞,則是后工業(yè)社會集體癥候?!?/section>
雖然從二戰(zhàn)到上世紀80年代,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,人類的勞動時間有過短暫的縮短。但假如用一萬年為尺度,繪制一張人類工作時長的曲線。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條曲線是一路走高的:在狩獵時代,人們的工作節(jié)奏是狩獵兩三天,然后再休息兩三天;到了農耕時代,人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太陽落山我下班;而進入工業(yè)時代,人們每周至少要工作40小時,太陽落山我點燈加班。
我不知道這條勞動時間的曲線,未來會是什么走向,但我絕不會像凱恩斯那么樂觀,覺得未來的人會因為無所事事而煩惱。工作上極簡一點,對于管理者,沒必要開的會,就別開了,90%的會議其實都沒球用。PPT讓員式少做一點,有時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,干嘛非要折騰員工呢?比如一次專注做一件事,直接拒絕不必要的任務等等,有研究表明,這樣可以節(jié)約27.1%的時間。生活上也要極簡一點,買東西之前,多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玩意。這種理性思考往往會避免你剁手,因為沖動性消費占消費品的32%還多,這樣不僅省錢,還省下寶貴的精力。實事上,樸素的生活也是一種享受,一杯清茶一本書的樂趣,雖然不濃烈,但是持久及深厚。而焦慮源于我們對未來的恐懼,說白了,就是想的太多。初中時,我的語文老師說,“為有我這樣的一個學生而感到恥辱......”她可能打死也想不到,20年后,我竟然成為了一名作家。正因為有了這段經歷,我沒有讓孩子去參加那個補習班,不是因為貴,而是我相信還存在更多的可能。他喜歡游泳,而且成績很好,搞不好將來是個游泳健將;他喜歡B站,愛研究視頻編輯,搞不好將來是個不錯的UP主;既然有那么多可能,我們?yōu)楹我庇陬A測和焦慮呢?“這是一個千年未遇的大時代,大家的溫飽都解決了,可是我們卻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焦慮,這太不可思議了......”